English

大学教授评1998年语文高考试题

1999-05-02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王丽 整理

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:面对着这份试卷,脑子里一片空白……

我读考卷非常吃力,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,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。这六大项,三十五小题,十大页,据说有一万二千字的标准化试考题,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,使我陷入了莫名的恐惧与痛苦之中……

作文部分本来是可以让考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。但我们所看到的题目却是:“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,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,有的却很坚韧。那么你是怎样的呢?……写一篇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。”显然,对现今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是成年人作出的,并非考生的自我评价。而且题目本身:《坚韧——我追求的品格》、《战胜脆弱》,就已规定了写作的内容、价值取向。这实际是要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强行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,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,几乎没有个人意志和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。

考生是年轻人,当然不会有我这样复杂的无可奈何的反应,他们有自己的应付办法——瞎编。于是考试中出现了大量的“父母双亡”考验下“战胜脆弱”的假话。我从这孩子们扭曲的“反抗”中看到了心灵的可怕的扭曲——想想看,随意拿父母的死亡“做”文章,这意味着什么?!

我们今天高考的弊端与暴露的教育危机,并不在于对知识、能力的训练本身,而是我们走向了“科学主义”的极端,一方面知识、能力的训练陷入了繁琐哲学,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的对人的心灵、智慧的开发,对人的性情的陶冶,独立、自由精神的养成。我们呼吁:请解放我们的孩子,连同他们的老师与家长,甚至包括考官们,让我们的教育从科学主义与繁琐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,从失去了灵魂的教育功能观念与相应体制中解放出来。

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说:我肯定是不会考及格的

一直听说语文高考试题“难”,但在读完1998年语文试题后,对它的“难”还是大吃一惊。我想我要是在1998年参加高考,语文肯定是不会考及格的。对于这份试题的总的感觉是:繁琐细碎,歧义叠出,设置陷阱,为难考生。它不能真实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,倒能使无能者“蒙混过关”。就考题的学理水平而言,完全是失败之作。

下面就一些题目提出质疑:

(第I卷)

9、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,排列恰当的一项是

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,可这个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、拖延推诿, 。

A、既不传达上级指示,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,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,环保工作没人管。

B、既不购置污水设备,也不传达上级指示,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,环保工作没人管。

C、既不传达上级指示,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,以致环保工作没入管,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。

D、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,也不传达上级指示,以致环保工作没入管,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。

此题出得不合理,甚至有思想上的毛病。按出题人的意思,应是C项才正确。意思是先要“传达上级指示”,再“购置污水处理装置”等。在我看来,这四项都可作为正确答案。这类考题完全是以出题者死板的思维模式去“规范”学生。而这种思维模式本身便是官本位思想的体现,对学生是一种误导。

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说: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被切割得面目全非

1998年的试卷有一道题目考的是标点,其文曰:

“画人画鬼高人一等,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”,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。“画人画鬼”,指《聊斋志异》的题材内容,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“刺贪刺虐”的目的;“高人一等”,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;“入骨三分”,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。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《促织》,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。(已按标准答案补上标点)

郭沫若写的是对联,是文学语言,用以抒写他对蒲松龄的崇敬之情。可这段文章却偏要把它当作科学语言,落实为对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的科学评价。这里用的是“五马分尸”法:“高人一等”原指“画人画鬼”而言,作者却硬把它从中割裂出来,说这“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”;“入骨三分”原是形容“刺贪刺虐”的深刻,又把它加以肢解,说是“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”。原作上下两联相互映衬,一气贯下,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,却就这样被拆为互不相干的四截,面目全非。

另外,据我所见,这副对联上联前四字原是“写鬼写妖”,与下联“刺贪刺虐”相对,声调平仄较和谐。但在上引试题中却被改成“画人画鬼”,也肯定是缺乏对联常识者所为。高考命题事关重大,掌文衡者如此草率,是今后应引以为鉴的。

(《中国青年报》99.4.26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